“國內服裝企業庫存總量能夠讓14億國民消費15年”的現實,令無論是后端的紡織加工企業,還是面向消費者的服裝制造企業都感到了行業前景的暗淡無光。自2013年國內運動品牌率先開始遇到高庫存和關店潮的危機到現在,三年多的時間情況并未好轉。
而對于國內上市公司來說,行業前景或許還處于次要位置,怎樣能避免因為連續多年虧損而摘牌退市才是擺在面前的最現實問題。因此在此前盤點75家A股上市的紡織服裝企業時,跨界、改變主業的轉型升級案例充斥著表格,且不論其跨界轉型是否具備優勢,至少服裝紡織行業產能的騰退已經開始,完成供給側的改變有了一絲希望。
在此前億歐公布的服裝紡織行業利潤增速最快的20家企業中,有8家企業便采用了上述手段。在2015年上半年共計4900萬元利潤的極小基數下,2016年上半年這8家企業利潤之和同比增長了6.3倍,可見一方面這類企業去年盈利情況堪憂,為了維持盈利不得不進行跨界轉型,另一方面短期來看這些跨界轉型還算成功,至少并表后的利潤情況確實有了很大的起色。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企業有重組收購了創投機構星河互聯的希努爾,今年獲得了凈利潤440.0%的同比增長。布局網絡游戲、IP等文化娛樂產業的凱撒文化,其文娛營收已經超過了曾經的紡織主業,常山股份則選擇了并重棉紡及軟件行業,采用雙主業模式力推高端家紡電商平臺與云計算軟件服務產業的并行建設。
而超過半數的企業還是選擇了在行業低谷期利用自身優勢依舊深耕紡織服裝這一領域,搶占退出者的份額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這些企業在升級換代自動化生產設備及嘗試電商渠道、樹立品牌的措施之下得到了不錯的發展。
原本從事服裝布料生產的搜于特可以說是深耕產業并取得優異成績的代表,在繼續紡織基礎業務的同時,搜于特瞄準了紡織行業供應鏈服務,雖然凈利潤率相比去年同期從12.6%下降到了8.9%,但總資產周轉率則從27.8%上漲至57.8%,因此此次不但以167.4%的營收增速位列第一,凈利潤也增長了68.8%進入前十,凈資產收益率更是翻了一番達到7.7%,無論是資產質量還是盈利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改善。
探路者則選擇將業務從戶外裝備進一步拓展到了毛利更高的旅游服務行業,雖然盈利錄得下滑但營收的高增長已經說明了轉型的成效,森馬則在發力電商渠道的同時利用供應鏈與國際化降低成本增加銷售額。新野紡織通過自動化升級及高端布料的研發獲得了超過營收增速的利潤增長,同樣的還有華孚色紡,雖然處在棉紡織這一基礎制造業中,但通過海外工業園的低成本生產以及開辟的互聯網紡織服裝交易平臺這一新渠道也獲得了營收利潤的雙雙增長。
按一些投資人的理論,寒冬才是適合捕獵的季節,紡織服裝領域,如今有人換了獵場,有人升級了獵槍。但相信未來一旦行業轉暖,專注主業升級轉型的部分企業將會獲得先機,或許數十年后國內走出來的第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將會從這些企業中產生。